你能想象吗?在我们的互联网世界里,居然连“毛泽东”“周恩来”这样的名字,有时候也会被网站屏蔽掉。还有南京大屠杀、蒋介石等词,正常讨论也容易被拦截。这可是开国领袖和重要历史时刻,在中国,提到这些名字,就像说“长江黄河”,理应是公开透明的。可惜,有些平台居然一刀切,把它们全拉去当“敏感词”。平台到底怎么想的?敏感词到底保护了谁,还是反倒伤了什么?
一面是平台管理者说要“维护网络秩序”,严防各种不和谐内容;另一面却是大家发现,讲点历史、怀念巨人,竟然容易被噤声。这种“错杀一千,绝不放过一个”的操作,简直让人瞠目结舌。网络本应该是大家谈论真知、记录回忆的地方,现在却把民族英雄和重要历史事件跟不良信息扯到了一起。有人觉得这样过度、太机械,有人拍手称快,说管得就是应该严格。可这种“错伤自家人”的做法,真的合理吗?难道防范风险就得牺牲咱们的历史记忆?
其实,敏感词原本的初衷没什么错。网络的水有多深?谣言、极端言论、甚至违法内容一旦传播,后果不堪设想。很多平台都用关键词屏蔽,一来是响应政策,二来希望给大家营造个安全点儿的环境。像黄赌毒、暴力内容、国家机密信息,这些大家都能理解,别说屏蔽,直接举报都可以。可问题是,技术有时候太“机械”,不分青红皂白,只认得关键词,不会分场景,比如有人写论文需要引用毛泽东语录、老师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历史,这些内容一发,平台一看“敏感词”上榜,直接拦截。大家就想发个怀念文章,或者讨论历史脚印,也得斗智斗勇用“谐音梗”。这到底是科技进步,还是回头路?难怪有人“吐槽”,说现在发微博就跟考试写作文一样,拼命思考怎么“避敏”。
普通用户怎么看?有年轻人说:“搞得我们上网学习历史都要背‘潜规则'。”“老一辈说,连毛主席的事迹都变成‘敏感词',以后还能记住谁?”有人觉得“技术无罪”,问题在于没人管细节。也有人说:“这就是‘懒政',一刀切总比冤枉出事好,反正背锅的是算法。”
前段时间,有网友发现自己在某平台发布悼念周恩来的帖子,提示“含违规关键词,无法发布”。一度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,还有些人专门整理了长长的“意外敏感词”清单,大半是咱历史名人、重大事件。表面上看,风波一过,相关平台会发个澄清公告,说是“算法误判”、“技术bug”,顺便承诺会优化。网上的争议声也慢慢淡下去了,大家好像习惯了,遇到敏感词就“回避一下”。
这段时间看似风平浪静,其实烦恼并没有消失。敏感词筛查系统并未真正升级,该能拦的不良信息依旧漏网,该放行的历史内容还是误杀。更麻烦的是,平台工作人员压力山大,怕出岔子,宁可啥都拦。管理上也开始“错位”,本来应该让历史名人名字“高高挂起”,结果把他们“锁起来”了。想想看,平台自己也尴尬,用户一抱怨,平台就推锅给技术或者政策解释,反正就是“不小心搞错了,下次改”,至于什么时候改,谁也说不准。
不止是用户心里有气,很多专业历史学家、老师更是无奈。做学问的,动不动就被删帖,搞得历史研究像做特工活动。有学者提出建议:“别让敏感词成为挡箭牌,历史人物应有特殊审核通道。”网上也有反对声音,比如说,“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太快,人工筛查根本忙不过来,宁可多禁一点少出错。”但这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一味依赖算法和粗放管理,平台的公信力其实一天比一天缩水。
风波来到新一轮高潮。就在人们以为“不过就是技术小失误”时,有细心网友发现,别说是开国元勋,连“南京大屠杀”“抗战胜利”这些铭刻全国人心的大事件,在部分平台也被“冷处理”甚至拦截。有的短视频平台长期把“南京大屠杀”屏蔽,理由是“涉及争议话题”。还有人爆料,“蒋介石”等词也进了敏感词库,有读者用“蒋X石”才能留言。表面看是避免极端争论,实则让大批正常历史科普无处安放。
刨根问底,这背后其实是对政策的“过度紧张”:不少平台担心得罪哪一方,干脆谁都别碰;一些新员工缺乏历史知识,简单粗暴收录“疑似敏感词”,省得出事担责任。更严峻的是,平台一旦搞错,不只是普通网友不满,更有可能被媒体放大、引起公愤甚至影响公司信誉。技术层面漏洞、管理懒惰、政策模糊,这些小问题叠加,就是一次互联网大事故。大家追问:难道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和重大苦难,都要靠“谐音梗”才能流传?集体记忆就这样被埋没在代码里?
这时候,平台似乎采取了“鸵鸟战略”。技术团队没敢大幅更新,怕引发更严重bug。部分平台干脆设个“误判申诉通道”,但基本流程复杂、效率低,谁还会真去申诉?更莫名的是,平台管理层内部也不团结,有的说“该放得得放”,有的却坚持“宁错勿漏”。流量跟内容审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。
网络世界里的分歧一天天拉大。有学者在讲座上无奈:“连‘毛泽东'都成了敏感词,下一步是不是‘中国'也得变异体?”一些历史老师干脆放弃互联网授课,回归线下。有基层热心网友苦笑:“以前平台的初心是传递信息,现在几乎成了‘防火墙'。”技术岗和政策岗互相甩锅,甚至有员工调侃:“敏感词库像‘黑洞',啥都能吸进去,就是没人敢负责。”
说到这里,真得给某些平台点个“赞”。你们真是把“安全第一”做到了极致,历史名人的名字都能当成“违禁词”处理,也是下了功夫。这样的“安全感”,可真让人哭笑不得。说道严控,咱还能更上一层楼,干脆把“民国”“解放”“中国革命”都改成火星文,看谁还能交流历史。别说是普通网民气愤,真的把开国领袖都当风险源头,这种操作除了伤害大家感情、粉饰太平,恐怕连公信力也没剩多少了。平台的设备再先进,流程再严密,技术再怎么自夸,如果连基本民族记忆都不能保护,这样的“智能”,能不让人觉得荒诞可笑?
其实,归根到底,大家都没反对防范不良内容。可只要一懒惰,就用敏感词一刀切,看起来风平浪静,实则暗藏荒诞的“笑点”。别总拿“技术问题”“误解政策”做挡箭牌。历史不该因为几行代码被埋没,民族情感也不该因为“安全过头”被消减。平台还是得用脑子和心去管理,别让互联网成了“无回声谷”。
刷到这里,你觉得“将毛泽东、周恩来变成敏感词”真的让网络更安全了吗?倘若每个平台都拿“算法无情、规避风险”为借口,把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全打成敏感词,是否会有一天,我们在网络说祖国的名字也得打码?有的说安全第一,有的说尊重历史更重要。你又站哪一边?敏感词管理,是该彻底“宁可错杀”?还是应该把民族记忆放在更高位置?欢迎你说说,你觉得现在的敏感词管理,合适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