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七月的东海,不是风平浪静的画面,而是一次真刀真枪的海上对峙。日本海上自卫队的“凉月”号驱逐舰,硬闯中国领海,最后是在解放军两次炮击警告下掉头离开。事情就在眼皮底下发生了一年,日本才被媒体爆出来,这个时间差就说明了不少问题。
闯入的细节很刺激:7月4日清晨,中国海军正在东海某水域演习,“凉月”号径直闯入,停留了约20分钟。在它靠近之前,解放军舰艇先开了一发警告弹,对方不理会。等真进了中国领海,又是一发炮弹飞过落在不远的海面上,这才让它立刻掉头撤走。5天后,新上任不到两个月的舰长高畑康弘就被撤职,日本政府嘴上说要调查,但还套了个说辞,说是“电子海图没开边界显示”,翻译过来,就是“操作失误”。
问题是,谁信呢?这是艘满载高端设备的秋月级驱逐舰,配备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、GPS、AIS这些最基本的导航定位设备,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连领海线都不看,当别人是傻子吗?这种“没开边界显示”的理由,就像司机撞了红灯说是因为戴了墨镜看不清一样,解释得更假反而暴露了意图。
“凉月”号并不是普通渔船,而是一艘5000吨级、最高可达30节航速的军舰,搭载舰艏和拖曳式声呐、反潜导弹、鱼雷防御系统、舰空导弹、相控阵雷达,标准配置里就包含了执行远海巡逻、监视和防空任务的能力。这样的装备和人员配置,侦察中国海军演习是明确任务。闯入领海不是走神,是故意试探。
更何况,中日之间在东海的较量早就不是一天两天。近年来,日本不断强化海上力量,从钓鱼岛方向到宫古海峡,海上自卫队的舰艇和飞机频繁在中国周边活动。这次“凉月”号的越界,不过是一次更直接的碰瓷。日方的目标很明确:看看中国的反应底线,顺便采集雷达、通信等方面的情报。
对付这种试探,解放军的方式很直接。两次警告炮击,没有造成损伤,但给足了信号:界线很清楚,别踩。第一发炮弹是在它逼近的过程中发的,告诉它前面就是雷区;第二发炮弹在它已经闯进领海时落在不远处,这是逼它立刻转向。这就是“我们不找事,但绝不怕事”的现场版本。
日本刻意拖了一年才曝光,有两个可能。一是因为当时事件闹大,会直接推高中日紧张气氛,不利于它的外交布局;二是内部觉得很难堪——一艘号称先进的驱逐舰,被逼到转身逃跑,还让舰长下台,这不是光彩的履历。等拖过了风头,才找了个“电子海图没开”的说法丢给媒体糊弄。
这种糊弄,不会改变事件的本质。国际法上闯入他国领海属于侵犯主权,中国无论根据哪国法律标准,都完全可以用更强硬的对抗手段。对比过去,一些国家误入领海时通常立刻道歉、解释并避免重犯,但“凉月”号事件后,日本并没有在行动上表现出克制,反而继续在东海、南海方向增加巡逻侦察。
这背后还有更深的战略背景。美国在亚太构筑所谓“第一岛链”防线,日本是最关键的节点之一。近年来,东京不断调整防卫战略,已经把自卫队的任务从“防御”转向了“能在第一时间在外海投射武力”。小动作频繁,正是因为它知道,只要方向跟着美国走,在安全上就有人兜底。
问题是,日本似乎低估了中国在海上维护主权的决心。解放军的反应速度和力度,已经明确地告诉它,任何“试探”都是有代价的。哪怕炮击只是警告,对一艘驱逐舰来说,这也是一次失控的风险。如果行为再冒进,下一步就不是打在海面上,而是打在舰身上。
电子海图这套借口说穿了就是掩饰。电子海图的设计目的,就是让船只精准掌握航道、边界和障碍,避免碰撞和误入敏感水域。拿这种系统当锅甩,要么是承认自己专业军队的水平低到笑话的程度,要么就是明说——我们是故意的,但不方便公开承认。
更直白地看,这次事件也暴露了日本内部的信息控制思路。拖延一年,直到由媒体“曝光”,既可以降低冲击,又可以把对外回应控制在一个软化的口径上,不至于让民众全面质疑海上自卫队的能力。但这种操作的副作用是,盟友会觉得你在出丑,对手会觉得你在装傻。
这种心态在日美同盟中很常见。美国希望日本在前线替自己挡枪,日本也乐于承担这个角色,但心里清楚,真有事首先受伤的是自己。所以它会反复用小规模的“踩线”行动来试探,不至于引爆冲突,又能维持存在感。问题在于,这条线不是它自己定的,而是由对方的耐心来决定的。
解放军这次的处理,不仅仅是回应一次挑衅,更是一次战略信号的释放。过去的几十年里,中国在周边海域的行动一直很克制,但克制不是退让,红线一旦被踩,回应是立即且明确的。对比一下其他地区的热点冲突,这种“先警告再驱逐”的方式已经算很低的强度。
日本如果真想减少摩擦,就应该收紧海上自卫队的巡航,尤其是在中国演习期间。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:不要在对方集中力量的时间和地点搞小动作,否则就等着撞枪口。何况,现代海战的节奏和烈度,让一次失误很可能直接转为武力冲突,事后连解释的时间都没有。
海洋不是谁家的游乐园,东海更不是日本试探耐心的实验场。为了军事存在感去冒险,就要准备好承担撞上硬钉子的结果。下一次,如果还是这么玩,挨的可未必是落在海里的炮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