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航空母舰,大伙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啥?美国的“尼米兹”?英国的“伊丽莎白”?还是中国的“山东舰”?不管你想到哪个,反正都有一个共同点:大、贵、能打。
可要说到今天的主角,那就有点不一样了。这位,是俄罗斯唯一的航母——“库兹涅佐夫”号。哦,不对,现在应该叫:全球最贵的废铁。
您可能以为我是在胡说八道,废铁还能最贵?真不逗你,官方数据写着呢:600亿卢布,8年维修,结局是封存,甚至面临拆解。这钱烧的,跟煎牛排似的——一面焦,一面生,还没人吃。
那这艘传奇“铁壳子”到底怎么就沦落到这种地步了?咱今天不骂街,专讲故事。开篇一个“修船事故现场”,听完你就明白,这不是废铁,这是个会吞钱的妖精。
“修船现场”实录:热水、黑烟、没电梯
故事开始于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,第35修船厂。
那是个阴天,北风卷着海水拍打着岸边,工人们站在油腻腻的船厂甲板上,仰望着庞然大物“库兹涅佐夫”号——它像一头受伤的鲸鱼,瘫在那里,嘴角还冒着黑烟。
“电梯咋还坏着?”一位工程师眉头紧皱。
“供电系统还没接完,那边锅炉起火,临时断电了。”另一个头戴安全帽的年轻人赶忙回话。
“黑烟呢?咋一修又冒黑烟?”
“锅炉老旧嘛,十几年前的设计,修了也还冒。”
“唉……这舰就跟上年纪的大爷似的,光看不动,光修不跑。”
一个工人端着铁饭盒,苦笑着说:“我们在给铁皮喂饭。”几人一听,全笑了。
这不是笑话,而是真实发生在俄罗斯修船厂的日常。自从2017年这艘航母送进船厂,它就像一个老病号住进了ICU,手术台还没抬上去,医院就先塌了。
怎么塌的?有证据。2018年,给“库舰”服务的PD-50浮船坞突然沉没,舰体受损,还砸死了两人。紧接着2019年,它又发生火灾,一场爆炸烧了20多个小时,船身烧穿,人伤亡,设备全毁。说它是倒霉蛋,这还真不是骂它。
本来按计划,修个四年,2021年就得“满血复活”。结果,修着修着,它成了修船厂最害怕的客户。怎么都弄不好,弄不好的还都炸。
8年600亿,全烧哪去了?
咱得理性点,毕竟600亿卢布,不是小钱。按照俄罗斯官方说法,这笔钱是用来给“库舰”全面升级的——包括更换动力系统、更新雷达、翻新舰载机设施、修复飞行甲板,外加防空导弹系统的现代化。
计划挺好,是吧?光听预算,那是“全能航母”的配置。问题是——你得有这个技术实力和工厂设备跟上。
首先,修这艘航母的是第35修船厂,它原本是负责潜艇和小型军舰维护的,根本没有给6万吨级航母做全面维修的经验和能力。连个能容纳“库舰”的浮船坞都是临时凑的,还不是专属的。
更离谱的是,大量配套零件已经停产了,甚至要从老旧船只上拆零件来拼。就这么“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修船变成了集体手工艺活动。
中间还出了几回“重大工伤事故”——比如火灾、爆炸、燃油泄漏、断电……把原本4年的计划拖成了8年,还没修完。
600亿卢布去哪了?可能一半烧成了黑烟,另一半还躺在会议桌上的项目PPT里。
事故清单:舰载机、锅炉、浮船坞,全崩盘
当然,不是每艘航母都这么倒霉,但“库舰”算是坏运集合体。
舰载机失事:在2016年叙利亚实战部署中,两架战机接连坠海。一架是米格-29K,因拦阻索故障油尽坠落;另一架苏-33在降落时拦阻索直接断裂,扑通一声进了地中海。
锅炉喷烟:哪怕全速航行,也得冒着“烟柱冲天”。西方媒体开玩笑说:你在太空站看地球,能看到两样东西,一个是中国长城,一个是“库舰”的黑烟。
维修设施事故频发:浮船坞沉没、起重机砸船、火灾烧穿甲板。哪一样单拎出来,都够写一份《事故报告》。
这哪是维修?这叫受难史。这艘船就像一只“被诅咒”的老船,谁碰谁倒霉。说它是全球最贵废铁,还真不是网友乱讲。
海军战略转向:不修航母,改搞潜艇
2025年7月,俄罗斯官方终于不再遮遮掩掩:“库舰”被封存,相关维修暂停,可能被报废或出售。
换句话说,600亿打了水漂。
那俄罗斯不要航母了吗?难道就此放弃蓝水海军梦想?非也。
普京亲口表态:俄罗斯将打造现代化海军,重点发展核潜艇部队。
就在“库舰”宣布封存没几天,俄总统跑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主持“波扎尔斯基大公”号核潜艇升旗仪式。这艘新下水的955A型“北风之神-A”级核潜艇,水下排水量2.4万吨,搭载16枚“圆锤”弹道导弹,射程超过9100公里,全球打击范围。
水面舰艇玩不过美国,那就换方向。美帝有11艘核航母,俄罗斯就一艘冒黑烟的常规动力航母,硬刚是没戏。但你要论核潜艇,俄罗斯是真有底子。
专家们也说了,俄海军搞不定航母不是技术问题,是“战略现实”:没钱没工业能力,搞潜艇见效快、隐蔽强、核威慑足,是最实用的出路。
说白了就是:要面子的活儿干不了,干点实用主义的,效果更好。
“库舰”的象征意义:落幕的不只是航母
讲完这些,有人会问:“难道俄罗斯就甘心让‘库舰’这样躺着退役?”
其实,这艘船从一开始就没走运。
它是苏联时代末期的产物,本来叫“第1143.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”,设计理念就比较混搭,既想当航母,又想有巡洋舰的火力——结果两头不讨好。
1991年苏联解体,它成了“孤儿”。几十年里没有系统保养,还总是临时上岗,服役期像一部旧车,用一年、修三年,打仗靠凑合。
最离谱的是,它连名字都换了三次:最早叫“里加”,后改“列昂诺夫”,最终成为“库兹涅佐夫”。每改一次名,就意味着它在政治斗争里站了不同队。
它的命运不是一艘船的故事,而是一个国家从帝国衰退到现实妥协的缩影。
“库舰”的落幕,不只是俄罗斯海军的战略调整,更像是对苏联时代残余幻想的告别。它曾代表辉煌,也暴露软肋,如今躺在船坞里,连最后一次远航都没有,直接被送进“博物馆候选名单”。
航母不再,故事还在继续
“航母之死”,并不是军事失败。
它是冷战遗产的自然终结,是现实主义对浪漫主义的一记响亮耳光。
600亿卢布买了8年希望,也买了8年幻灭。俄罗斯在现实面前低头了,选择了便宜、隐蔽、致命的水下武器,而不再硬撑一个“面子工程”。
也许哪天“库舰”会出现在废钢厂,被切割成一块一块;也许它会被拖去博物馆,变成少年们指指点点的展品;也许它会被卖给外国电影公司,作为背景模型重现冷战幻影。
但无论如何,它的故事会一直被讲。
它不是失败者,而是一艘亲历时代变迁的见证者。
从喷黑烟到烧钞票,它以一种讽刺的方式,告诉我们:
当实力跟不上梦想,最贵的不是理想,是坚持错误的代价。
参考资料:
讲武谈兵|俄罗斯会放弃唯一航母“库兹涅佐夫”号吗?.澎湃新闻.2025-7-15
封存唯一航母、公布新海军战略:俄海军发展迎来大变革?.澎湃新闻.2025-8-1
普京在俄罗斯海军节讲话,释放出哪些信号?.新华网.2025-7-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