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DP一年比一年高,企业数量也在增长,但大盘指数就是涨不动,屏幕上的红绿跳动像一场静止的表演,背后却都是无声的焦虑和不解。
2025年7月,这种紧张被推到新高度,工信部突然召开新能源多晶硅行业的“反内卷”专题会议,消息一出,相关板块的股价直接跳了起来,资本市场的反应太真实。
很多人心里明白,数字上我们是“世界第一”,新能源汽车出口全球,钢铁产量全球一半,光伏产业链更是覆盖全球七成——看上去很强,但利润表一摊开,热闹背后的冷清就暴露无遗。
中国汽车行业一年的利润加起来,竟然赶不上丰田一家,四大钢铁巨头全年利润也只是日本新日铁的一部分,2025年上半年,连光伏产业也集体亏损,规模和利润的落差让人无言。
这种反差在资本市场里成了一种持续的内伤,指数不涨,股民不赚,企业再怎么“全球第一”,资本市场却提不起劲头,仿佛大家都在一条看不到出口的跑道上奔波。
背后的根源不是企业不努力,更不是市场不给机会,问题就在“价格内卷”这四个字上,行业火了,资本一窝蜂冲进来,谁都想分一杯羹,结果产能过剩,大家只能拼命降价。
你降一点,我降得更多,服务、赠品全都上,表面上消费者获利,实际上企业利润一点点被蚕食,股价自然也就难有起色,这种内卷像慢性病,慢慢让整个行业失去活力。
企业不赚钱,首当其冲的就是“节流”,工资涨不动,福利缩水,裁员压缩成了常态,研发投入更是能省就省,毕竟谁都知道,活下去比变强更要紧。
税收贡献也上不去,企业利润薄,国家想靠企业税收拉动内需、搞基建,难度越来越高,连带着整个经济链条都被拖慢,一环扣一环,没人能独善其身。
更糟的是资源被浪费,新能源汽车行业,有的企业厂房刚刚建好,还没来得及投产就因为价格战倒闭,光伏产业多晶硅产能堆积,设备生锈,钢铁为了保就业,明知亏损也要硬撑。
这些本可以用在芯片研发、高端制造的钱、人才和土地,全都被拖在低水平重复竞争上,越卷越低,越低越卷,走进死循环。
资本市场也被拖累,投资者买股票本来是买企业的现在却变成了投机,赚快钱,没人敢长期持有,A股成了“赌桌”,短线、消息炒作成了主流。
这种心态反过来又加剧了市场的波动,指数始终在3000点上下徘徊,涨不起来,也跌不下去,大家都在等一个转机,但谁也说不准,这个转机什么时候到来。
2025年7月的这场“反内卷”会议,像一记闷雷,敲响了警钟,市场的反应说明,大家其实都在等一个机会,一个能让企业喘口气、行业重新洗牌的机会。
喊口号没用,光靠会议也不行,真正能解决问题的,还是并购重组,让强的企业把弱的整合进来,把低效、亏损的产能淘汰掉,集中资源,提升整体竞争力。
以往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日本钢铁行业经历过类似的阵痛,后来通过多次并购整合,才出现了新日铁这样的巨头,利润和产能都有了质的提升。
中国新能源、光伏、钢铁等行业,若能从几十家企业整合成几家头部企业,价格战自然会缓和,企业才能有精力投入研发、做品牌,利润也才能实打实地提升。
资本市场的信心,归根结底还是看企业的盈利能力,只有企业赚到钱,指数才能走出困局,投资者才敢长期持有,财富效应才能真正释放。
并购重组不是一刀切,不能靠行政命令,市场要说了算,优质企业用资本说话,低效产能自然被淘汰,这样的产业格局才能稳得住,也走得远。
十年三千点,不是A股不行,是产业生态还没来得及大扫除,太多企业靠价格战混日子,太多资源被锁死在低端竞争里,整个市场就像熬夜的身体,外表热闹,内里虚弱。
反内卷不是“躺平”,而是找到更健康的竞争方式,让企业有动力创新、有空间赚钱,整个市场才能走出低迷,迎来真正的牛市。
2025年这一年,工信部的“反内卷”会议只是个开始,接下来会有更多企业被整合、更多产能被淘汰、更多行业格局被重塑。
谁会成为下一个新日铁、下一个丰田,谁又会被淘汰出局,没人说得准,变局已经开始,悬念还在继续。
A股十年原地踏步,谁掏空了中国企业的利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