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互联网上最近冒出一股怪风:有人把"昆仑策"比作守护国家底色的"马哲卫士",要求老百姓必须顶礼膜拜。但随手翻翻社交媒体,满屏都是"昆仓厕"的戏谑称呼。更魔幻的是,当菜市场大妈被问到"知道昆仑策吗",得到的回应往往是"新出的厕所品牌?"。这场荒诞剧背后,藏着个致命问题:某些人打着红旗反红旗,用200年后的理论绑架今天的菜篮子,这到底是保卫底色,还是给改革开放使绊子?
西南财经大学的赵磊研究员最近捅了马蜂窝。他一边承认市场经济有"历史必然性",一边高喊"市场经济必然灭亡",活像算命先生掐指一算:"施主,你百年后必有一死,不如现在绝食?"这种跨时空打劫的逻辑,连菜场卖鸡蛋的大爷都听乐了:"照这说法,人迟早要进火葬场,是不是现在就得自己躺进去?"更绝的是,赵研究员把《共产党宣言》里"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"偷换成"消灭所有私营经济",这手法堪比把"禁止闯红灯"歪曲成"禁止所有车辆通行"。
北京中关村的程序员小李最近很困惑:"我们公司靠民营资本研发的5G技术刚拿下国际订单,按某些人的理论,是不是该先把自己公司消灭了?"这种困惑不无道理。1984年,中国私营企业数量还不到10万家,如今已突破1.5亿户市场主体。深圳从渔村变科技之都的奇迹,恰恰是"社会主义市场经济"这八个字砸出来的金蛋。但昆仑策们选择性失明,他们像拿着放大镜找蚂蚁的考古学家,硬要从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缝里挖出"阶级斗争新动向"。
表面看,这场争论只是学术圈的口水战。但仔细琢磨,暗流凶得很。某位退休老干部私下吐槽:"当年批‘两个凡是'花了多大代价,现在又有人想搞‘两个必须'——必须按本本办事,必须用教条量现实。"更吊诡的是,当网友晒出自家开的小餐馆照片,竟有评论质问:"你雇服务员算不算剥削?"这种上纲上线的拷问,活生生把《资本论》读成了《索命咒》。
突然爆出的内部讲话录音揭开了谜底。某智库专家在会上直言:"他们哪是要讨论理论?分明在搞‘理论碰瓷'!"原来,把"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"偷换成"消灭个体户"的手法,和把"减轻课业负担"歪曲成"取消所有考试"如出一辙。最讽刺的是,这些高喊"革命"的笔杆子,自己的课题经费却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。这就像厨师一边拿着公家的炒勺,一边嚷嚷"必须砸了所有厨房"。
事态看似平息,实则埋着更大的雷。当某地政府准备给小微企业发放补贴时,突然遭遇举报信轰炸,理由竟是"用财政资金滋养私有制"。更荒诞的是,有大学生在论文里引用市场经济数据,被导师批注"政治立场存疑"。这种把经念歪的做派,就像足球裁判突然掏出台球规则判罚,踢得全场人仰马翻。
某些理论家真是用心良苦。他们生怕老百姓过得太好,非得用200年后的标准给今天的生活挑刺。按他们的逻辑,医院该取消——毕竟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长生不老;学校该关门——到时候都靠脑电波传输知识。这种"用明天的牢笼锁今天的脚"的把戏,表面看是书呆子较真,实则是给改革开放使绊子。要是真按他们的剧本走,恐怕不用等"颜色革命",我们自己就先上演"灰度瘫痪"。
当菜场大妈用微信收款码卖出一把青菜,这算"私有制泛滥"还是"数字经济创新"?如果连卖菜的自由都要被"终极真理"审判,我们是不是该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绩单塞进碎纸机?那些高喊"必须回到正确路线"的先生们,敢不敢晒晒自己用的是国产手机还是苹果手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