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8月23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议,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。毛主席在会上说:“苏联人帮不了我们,中国的事情还得靠中国人自己解决。”这句话背后,藏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。就在几天前,蒋介石三请毛主席赴重庆谈判,而斯大林却站在了国民党一边。东北,这个战略要地,成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。但谁也没想到,这场较量的背后,是一场关于国家命运的大棋局。
毛主席决定前往重庆谈判,这本是和平的信号,但背后却暗流涌动。斯大林的态度让毛主席意识到,苏联并不打算支持中共。他必须独自面对蒋介石的算计。与此同时,东北问题成为谈判桌上最敏感的话题。毛主席清楚,东北不仅是粮食基地,更是未来战争的关键。他下令派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,为的就是不让蒋介石抢先一步控制这片土地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毛主席刚离开延安,蒋介石就借美国军舰之力,将大批部队运往东北。他的目标很明确:先占东北,再图全国。而毛主席则在重庆谈判的同时,秘密部署军队,准备迎战。双方都在暗中较劲,东北的局势一触即发。
随着毛主席抵达重庆,谈判正式开始。表面上看,双方都在争取和平,但实际上,蒋介石早已在调兵遣将。他利用谈判争取时间,让国民党军队迅速向东北集结。而毛主席则在谈判桌下,指挥着八路军、新四军向东北进军。
东北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。李运昌将军带领的冀热辽军分区率先行动,他们分三路向东北进发。其中东路部队由曾克林率领,一路北上,最终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,成功拿下山海关,进入东北境内。然而,苏军对中共部队态度冷淡,甚至一度拒绝让他们下车。这让曾克林感到愤怒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在东北站稳脚跟的决心。
尽管中共部队已经在东北站住了脚,但局势依然不容乐观。苏军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,这意味着东北的行政权归国民党所有。苏军对中共部队持观望态度,甚至一度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。这让曾克林等人感到十分沮丧,他们不明白,为什么苏联共产党不帮助中国的共产党,反而支持国民党?
不过,随着时间推移,斯大林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他意识到,如果东北完全落入国民党手中,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。于是,他暗示驻沈苏军可以对中共部队采取更宽松的态度。这一转变,为中共在东北的发展提供了机会。
然而,蒋介石并未停止行动。他借助美军运输能力,不断向东北增兵,试图抢占先机。毛主席对此忧心忡忡,他明白,东北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。
就在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陷入僵局时,东北的战事突然爆发。林彪接到毛主席的紧急电报,要求他立即前往沈阳,协助陈云准备应战。林彪原本被安排去山东接替罗荣桓的工作,但为了东北大局,他不得不改变计划,提前北上。
斯大林很快回应,表示愿意配合。这一举动,让毛主席松了一口气。他随即下令,所有进入东北的部队统一称为“东北人民自治军”,并任命林彪为总司令,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。至此,中共在东北的军事部署基本完成。
然而,正当一切看似顺利时,新的危机又出现了。林彪在抵达沈阳后,没有按照原计划休息,而是直接赶往锦州前线指挥战斗。毛主席得知后,焦急万分,他不知道林彪去了哪里,只能通过彭真寻找他的下落。
与此同时,蒋介石也在加紧部署。他利用美军的运输能力,将大批部队运往东北,并在秦皇岛等地建立据点。他坚信,只要控制住东北,就能掌握全国的主动权。而毛主席则在延安的地图前反复思考,他知道,东北的争夺才刚刚开始。
有人认为,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,一边谈和平,一边秘密部署军队,这是高明的策略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明智?毕竟,谈判桌上谈不出真正的和平,只有战场上才能决定胜负。毛主席的决策固然有其道理,但若不是因为苏联的态度摇摆不定,或许东北的局势不会如此复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