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4日,香港金融管理局(金管局)与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(证监会)发布联合声明,针对近期因稳定币概念引发的市场狂热发出明确警示。
声明指出,部分上市公司仅凭“计划申请稳定币牌照”的传闻便引发股价暴涨,单日涨幅最高达533%,投机泡沫风险急剧攀升。
监管机构强调,牌照审批将执行极高门槛,初期仅会批准“极少数”机构,且当前与企业的沟通“绝不代表牌照获批的前置认可”。
这一表态直接为市场泼下冷水,呼吁投资者警惕非理性炒作背后的重大风险。
8月14日晚间,香港金管局与证监会发布联合声明,矛头直指近期因稳定币概念引发的市场异常波动。
监管机构明确表示,部分股价暴涨现象源于企业“拟申请稳定币牌照”的公告或市场传闻,但此类计划存在“重大不确定性”,投资者需警惕投机风险。
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已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,规定所有在香港发行或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稳定币活动,必须取得金管局的牌照许可。
然而,牌照审批标准极为严苛:申请人需满足2500万港元最低实缴资本、100%高流动性储备资产(现金或短期国债)、T+1赎回机制等硬性条件。
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声明中直言:“初期仅会批出数个牌照。 ”
截至8月14日,虽已有数十家机构与金管局接触,但沟通仅属申请流程环节,最终结果取决于是否符合发牌条件,监管机构不会对任何企业提前背书。
6月25日,国泰君安国际因宣布升级证券牌照至“可交易虚拟资产”,股价单日飙升198%;7月8日,港股金涌投资盘中暴涨超650%。
A股市场同步异动,恒宝股份三个月内涨幅超270%,大元泵业连续四日涨停。
监管机构点明,此类波动背后是“蹭热点”行为。
部分企业仅凭“探索稳定币业务”的模糊声明便推高股价,甚至伪造“与金管局合作”的宣传材料。
8月初,已有投资者因轻信“高收益稳定币”骗局损失超50万港元。
为打击乱象,香港证监会已启动专项监察。
其市场监察团队利用实时监测系统追踪异常交易,对操纵股价、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“采取严厉行动”。
同时,金管局要求企业停止发布可能误导投资者的言论,避免制造“不切实际的期望”。
监管的核心意图在于抑制金融风险。
稳定币需严格遵循反洗钱(AML)规则:发行人必须执行实名制(KYC),禁止匿名钱包接入;资金流向需全程追踪,链上交易需与身份绑定。
这与美国允许“创新豁免”的宽松政策形成鲜明对比。
牌照申请流程同样凸显审慎性。
企业需在8月31日前提交意向书,9月30日前完成正式申请。
金管局将分四阶段审核资质,重点评估技术能力、储备资产安全及实际应用场景。
目前仅京东、渣打等3家机构进入沙盒测试,多数企业因“缺乏可行方案”或“风险管控不足”被淘汰。
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投资者保护成为联合声明的另一重点。
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警示:“短期价格波动的诱人回报实为假象”,散户需自行核查机构资质。
合法发行渠道仅限五类“认许提供者”:持牌发行人、券商、虚拟资产交易平台、银行及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。
场外交易(OTC)机构被排除在外,其交易不受法律保护。
香港的监管逻辑围绕“稳定币本质是支付工具”展开。
余伟文多次强调,稳定币不应被包装为投资品,其价值需依托真实场景(如跨境支付、贸易结算),而非市场炒作。
目前部分企业提出的“提升跨境支付效率”等愿景,因缺乏具体路径被监管视为“空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