耀世娱乐

你的位置:耀世娱乐 > 耀世娱乐介绍 >

耀世娱乐介绍

伟人如何施展智慧谋略的?抗美援朝选拔统帅时,一招“杯酒释兵权”!

「杯中酒未尽,百万兵权已交。赵匡胤嘴上笑谈归隐,眼中满是权谋。石守信等将领握杯的手不禁微微颤抖,他们明白,这场宴席的背后,是皇权与兵权的终极博弈。」

公元961年七月初九,宋太祖赵匡胤心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忧虑:自己能黄袍加身,别人也能。

为防止手下将领效仿自己当年陈桥兵变的故事,赵匡胤不得不设下一局。

在赵普的精心筹划下,他举办了一场看似平常的宴会。

酒过三巡,赵匡胤目光一一扫过石守信等功勋卓著的大将,缓缓道:「大业已成,众卿家何不解甲归田,买田置地,做个富足的田舍翁?」

表面上是关怀,实则是不容拒绝的圣旨。

石守信等人虽然心有不甘,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,哪能不懂皇帝话中之意?

他们心知肚明,这是皇上要他们交出兵权的信号。

抗旨不交,后果不堪设想。

无奈之下,这些曾与赵匡胤并肩作战的将领只得一一照办。

就这样,史称「杯酒释兵权」的事件过后,宋太祖当年那些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,且从此不再授予他人。
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。

千年之后的中国,另一位雄才大略的领导人毛泽东,也曾面临相似的难题。

在抗美援朝选拔统帅之时,他施展了一招与「杯酒释兵权」异曲同工的大谋略。

这一次,他的棋子是手下最重要的两员虎将:林彪和彭德怀。

01
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中国准备出兵援朝。

当时,若论最适合担任统帅的人选,林彪当之无愧。

为何如此肯定?理由不是一两条,而是四条铁证:

首先,林彪对东北地形了如指掌。

自1945年9月接到中央电令奔赴东北,到1948年11月率领百万雄师入关,林彪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驻守了整整三年。

每一条山路,每一片平原,每一个隐蔽点,都被他熟记于心。

而朝鲜半岛与东北接壤,地形地貌、气候条件极为相似。

这意味着在兵力部署、后勤保障等方面,林彪比其他将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其次,林彪的军事才能举世公认,战功赫赫。

在东北三年时间里,他指挥部队相继歼灭了杜聿明、卫立煌等国民党名将麾下108万兵力,将自己手下从最初的10万人马一跃扩充到百万之众。

入关后,他又统率84万「四野」子弟兵席卷华北华中,荡平京津、攻占武汉、迫降程潜、击破桂系,最后直取海南岛。

用「气吞万里如虎」来形容他,毫不为过。

第三个关键优势是,林彪对自己的班底了然于胸。

首批入朝的国家战略预备队13兵团正是「四野」的老部队。

这支队伍里的指挥员对林彪的作战风格和战略战术早已烂熟于心。

同时,林彪对「四野」上上下下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。

这种默契意味着一旦开战,必然上下一心,令行禁止,绝不会出现「将不知兵,兵不知将」的窘境。

最后一点,也是常被人忽视的,林彪正值壮年。

1907年出生的他,到1950年才刚满43岁,正处于一个指挥员的黄金年龄段。

此时的林彪思维敏捷,体力充沛,各方面能力都处于巅峰状态。

综合以上四点,林彪无疑是赴朝统帅的第一人选,堪称非他莫属。

02

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。

流传最广的说法是,林彪因身体原因避开了朝鲜战场,无法承担如此重任。

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,缺乏可靠史料佐证。

徐京跃在《日出日落三八线》中记载了一段最为人熟知的描述:「10月2日的会议上,毛泽东透露: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谈了一次话,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出兵,不出兵会怎么样,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,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,身体虚弱多病,怕风,怕光,怕声音,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?他要求去苏联治病,我同意了。」

这段话的真实性存疑。关键不在于毛泽东是否说过这话,而在于林彪本人的实际情况。

翻开当时的历史记录,我们会发现诸多矛盾之处:

当时国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,林彪指挥的四野刚刚完成海南岛战役,硝烟甚至还未散尽。

一个刚刚取得辉煌战绩的将领,突然变得不能「率兵打仗」?这合乎情理吗?

林彪的伤势确实可以追溯到1938年3月平型关战役后,当时他被阎锡山部的哨兵误伤。但那已是12年前的事了。

在这漫长的时间里,林彪不仅没有退出军事舞台,反而战功累累,甚至还从中南军区司令员调往北京,内定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。

更关键的是,从1950年7月初到10月初,林彪出席了所有关于朝鲜局势的中央军委会议,一次不落。

如果他真的身体虚弱到无法带兵打仗,为何不像粟裕那样躲进疗养院休养,而是积极参与每一次重要会议呢?

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林彪反对入朝作战,所以托病推辞。

无论是崇林派还是批林派,都不乏支持这种观点的人。但这一说法同样难以成立。

在现有的历史资料中,找不到林彪直接反对出兵朝鲜的言论,更别说因此拒绝领兵的证据了。

恰恰相反,事实表明林彪是积极参与了调兵遣将的准备工作,并为挂帅出征做好了充分准备。

那么,他究竟做了哪些准备?为何最终没能如愿以偿?

彭德怀又是如何接过这面大旗的?

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权力博弈?

03

1950年7月初,一场决定战局走向的重要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。周恩来亲自主持这场国防委员会会议,随后又在7月7日和10日连续召开了两次跟进会议。林彪全程参与了这三次关键会议,会上决定由他以军委名义调动国家战略预备队——原“四野”的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,为可能的入朝作战做准备。

面对这一重任,林彪没有丝毫推脱,而是立即投入紧张的部署工作。他雷厉风行地将河南的38军、39军和刚在广东完成作战任务的40军连夜调往东北,再加上已经驻扎在东北的42军,组成了入朝作战的第一梯队。

为确保作战顺利,林彪还亲自挑选得力干将。他果断地用15兵团的邓华替换了他认为实力略显不足的黄永胜(黄刚接替程子华担任13兵团司令员)。

邓华接任后提出需要加强领导班子,特别点名要调自己的老搭档洪学智担任副司令。林彪二话不说,甚至不通知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,直接调动刚刚被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担任13兵团副司令。

当时洪学智恰好在北京出差,被林彪叫到家中,当面下达了立即前往东北赴任的命令。洪学智有些为难地说:「叶剑英同志交代了很多事情,是不是让我先回去安排一下再走?」

林彪斩钉截铁地回答:「不行,叶司令交给你的任务,你打个电话或写封信给他,让他另选人接你的工作。」就这样,洪学智连换洗衣服都没来得及准备,就被林彪硬拉上了前线。

这一系列行动清晰地表明,林彪当时确实在积极备战,准备带兵出国大干一场。东北边防军也始终视林彪为最高负责人,向他请示汇报工作。例如在1950年8月31日,第13兵团首长邓华、洪学智、解方就向林彪报告了朝鲜战局的最新情况:朝鲜战局已逐渐进入相持阶段,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。

从这些迹象看来,林彪并未表现出无法担负赴朝重任的意思,恰恰相反,他是以出兵朝鲜总负责人的身份积极参与、精心谋划。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后来他却退避三舍,将帅印让出,把四野的亲信子弟兵交给了别人指挥?

7月13日,中央作出了《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》,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。按照决定,粟裕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,肖劲光任副司令员,肖华任副政治委员,李聚奎任后勤司令。同时,邓华任第13兵团司令员,赖传珠任政治委员,解方任参谋长,杜平任政治部主任。

但令人意外的是,仅仅十天后的7月23日,经毛泽东批准,军委突然决定将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。如此大规模的高层人事调整在短短不到十天内发生,实在罕见,其中必有深意。

如果说粟裕身体有恙不能胜任,那高岗又如何?此人政治手腕确实了得,手法高超,后来甚至差点撼动刘少奇的地位。但众所周知,高岗从未独立指挥过任何大规模军事战役,更别说一场区域性的全面战争了。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,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只是临时性安排。

虽然林彪已经为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,各方人士也普遍认为统帅人选非林彪莫属,但毛泽东就是不肯任命林彪为主帅。

如果真的因为林彪身体不好,那此时就应该确定其他适合的将领担任统帅,怎么会安排一个军事指挥经验几乎为零的高岗呢?这不是滑稽吗?直到10月4日,谜底才终于揭晓——毛泽东心中早已将这一帅位留给了彭德怀!

毛泽东博古通今,学识渊博。在他麾下众多重臣中,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彭、林这两员虎将。彭德怀仗着自己赫赫战功,加上性格豪爽直率,一直以来都与毛泽东称兄道弟。其他人都恭敬地称呼「主席」,而彭德怀即使进了北京城,仍然当面称呼「老毛」长、「老毛」短。据毛泽东自己说,他与彭的关系是合作与不合作「三七开」:「融洽三成,搞不来七成。」

这个与毛泽东有七成不合的、被后来在庐山会议上称为「魏延」的彭德怀,当时正以西北军区司令员的身份盘踞西北,手握「一野」几十万虎狼之师,雄心勃勃地想要有所作为。

纵观历朝历代,西北地区一直是桀骜不驯之地。就连民国时期的蒋介石,也拿割据西北的马氏兄弟无可奈何,只能任由他们自立为王。更不用说天高皇帝远的新疆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毛泽东怎么能放任彭德怀在西北坐大呢?

林彪更非等闲之辈。他指挥着实力最强的「四野」,拥有出神入化的用兵之道。毛泽东不可能不想起张国焘的前车之鉴,绝不能再给林彪拥兵自重或功高震主的机会。此次入朝作战,恰好是解除林、彭兵权的绝佳时机。毛泽东此前已将林彪调入北京担任军委副主席,使其离开了四野子弟兵。

接下来的棋局更是精妙。第一步,先委派林彪准备入朝,让他调集「四野」的机动精锐部队齐集东北。林彪没有察觉毛泽东的用意,一心想着「再立新功」。然而在调兵过程中,林彪对洪学智的调动方式明显暴露了「林家军」的人治手法——他不是通过军委正式下达命令,而是私下会面传达指令。这恰恰触碰了毛泽东的忌讳。如此一来,「四野」岂不成了林彪的私家军?如果说毛泽东之前还有一丝让林彪带兵出征的想法,此时他应该已经决心彻底割断林彪与「四野」的血缘关系。

毛泽东等到林彪将军队部署妥当后,在10月2日的会议上宣布了林彪因病不能带兵的决定。

听到这番话,林彪只能苦笑。以他「韩信」般的智谋,不可能听不出毛泽东话中的弦外之音。聪明的林彪顺水推舟,以「病情」为由提出去苏联休养,交出了全部兵权,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「杯酒释兵权」。

毛泽东对此心知肚明,所以日后从未因林彪「称病」而责怪他,反而因为林彪深明他的心意,配合默契,而对他恩宠有加。

不久后,毛泽东突然发出急电,召彭德怀进京,也不说明原因。这让彭德怀误以为是讨论西北建设问题,还特意带了一大堆西北建设蓝图进京汇报。彭德怀10月4日下午抵达北京,直接参加政治局会议,进入会场后才知道毛泽东召他来是为了出兵朝鲜的事。

第二天,毛泽东单独召见彭德怀,要求他立即前往东北负责抗美援朝事宜,并表示这已经得到政治局常委的同意。面对军令如山,彭德怀对于西北那一大摊子工作,也只能全部交由毛泽东处置了。

这一着妙棋,根本没给彭德怀任何考虑或回旋的余地!连让他回西安安排手头工作的时间都没给,就让他在10月8日立即赶赴东北上任。虽然彭德怀依然统领着数十万大军,但这些却是「四野」的林家军!

据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康一民回忆,林彪在10月8日与前往莫斯科谈判的周恩来同机前往苏联「养病」,而彭德怀恰好在同一天飞往沈阳接任统帅,两者形成了绝妙的巧合。

此后,林彪在苏联休养了将近一年。由于彭德怀在朝鲜指挥的是别人的部队,难免显得有些生疏,摆出了一些不太协调的姿态,包括后来颇受争议的「万岁军」。不过,这些都是后话了。

总而言之,毛泽东只是略施手段,就彻底瓦解了彭德怀和林彪各自雄霸一方的实力和势力。一招妙棋,「弃林任彭」,不仅解决了军事指挥问题,更巧妙地平衡了党内权力格局。